菇棚的門簾一掀,一股濕熱的氣息裹著濃郁的菌香撲面而來。在重慶市萬盛經開區金橋鎮三臺村食用菌基地內,負責人黃開夢手里還沾著菌棚的潮氣,笑呵呵地掀簾引記者走進這個“聚寶棚”:“快來看!這‘樓上’(上層菇架)的豬肚菇肉頭厚實,‘樓下’(下層菇架)的長根菇模樣好看。從7月8日頭茬菇出來,咱這棚里就沒斷過收成!”
記者走近菇架,只見上層的豬肚菇朵大肉厚,挨挨擠擠,好不熱鬧;下層的長根菇更是惹人喜愛——棕褐色的菌蓋油亮亮地打著小傘,淺色的菌柄像一個個胖娃娃,正從土里探出圓滾滾的身子。這個占地約200平方米的大棚,在秋意漸濃的時節里依然煥發著勃勃生機。它為何能持續不斷地產出“財富”?隨著采訪的深入,記者發現,答案就藏在“政產研”三方緊緊握在手中的三把“金鑰匙”里。
三方聯手,責任分明
“我們區里負責搭建平臺,整合資源;市農業科學院提供核心技術指導;村集體負責具體落實,把技術變成實實在在的成果。”在菇棚旁的空地上,萬盛經開區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、副局長苑勇向記者清晰地勾勒出這套高效的協作機制。他的身后,幾位村民正熟練地將新采摘的鮮菇分類、裝箱...[查看原文]